中国土地网
土地出让公告: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土地网 » 新闻中心

为了大地的丰收——我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综述

      眼下,我国不少小麦主产区机收工作接近尾声,全国夏粮单产、总产都有望创历史新高。这其中,我国十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为让粮食增产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国决定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丰收不靠天

  “现在种地可省事了,机井和管道分布在田间,旱能浇、涝能排。丰收不再靠天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村民刘富顺说。

  老刘耕作的这块田是浚县实施的3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浚县投入5000余万元,新打机井600多眼,铺设地埋管道500余公里,架设电力线路50公里,修建道路60公里,安装农田监测设备10套。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带来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一亩麦子产量比过去高了100多公斤。”刘富顺说。

  这是我国十余年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一个缩影。“只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上,我们的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地,实现稳产、高产。良种、良法,只有在良田上才能发挥作用。” 农业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说。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突出。解决中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几乎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是保障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安全底线。但是,目前,我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我国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地块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怎么办?“一方面要管控‘占’,遏制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稳定优质耕地布局,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另一方面还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提升耕地的质量,改善耕作条件,大幅度提升优质耕地比重,让同等的面积产出更多的粮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介绍说,土地整治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最重要措施。

  据了解,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6亿多亩,平均每亩提高1.5个等级,也就是说亩产增加150公斤以上。通过归并零散地块,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田耕作道路和防护林网,提高了农田的排灌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机械化耕作水平,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一块块‘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有力促进了近年来的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说。

  “十二五”建成4亿亩,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去年,我国粮食取得了“八连丰”的好成绩。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增产靠什么?

  “向耕地质量要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是基本手段,也是重要手段。”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介绍说,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安排,“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开展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前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和5000个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整治后,基本农田将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这项工作对我国当前和长远的粮食安全保障意义重大,而且要考虑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未来则会重点考虑生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刘守英说,“十二五”时期,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偏低、后备不足以及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又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梯度推进,东南沿海优质耕地大量流失,粮食生产重心正在从秦岭和淮河以南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日益严重的水土空间错位导致了粮食产销的结构性矛盾,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为巩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亟须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减缓耕地过快减少趋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土地整治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当前,“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重在有科学标准可依,依据标准规范办事。”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罗明说,高标准基本农田不仅有概念性的标准,还有切实可依的建设标准。例如,基本农田划定有行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作为行标也即将下发,而且国土资源部还统一组织编制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的预算标准已经修编过两次,另外耕地质量等级也有国标。我国耕地分布地域差异显著,受水分、热量、地形等条件的制约,不是所有的基本农田通过整治都能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充其量全国只有一半左右的耕地可以实现较有保障的灌溉,还有相当比例的旱地、坡地根本无法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取得实效,一方面要科学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标准,确保土地整治的成效;另一方面,在整个整治过程中,要始终把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整治前农民自愿、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土地利用关系的调整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建设好,还要管护好,让高标准基本农田持久保质

  “土地质量的形成需要1.2万年到4万年时间,但是对土地质量的破坏可能只需要一年两年、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花巨资建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要使用好、保护好、管理好。”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荣说。

  “首先要保数量,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施永久保护。”严之尧说,要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每年对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变化、质量等级变化、利用效率变化情况的监测;各地要依据规划,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统一命名,统一永久性保护标识,统一集中监管;同时,将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明确保护责任,签订保护责任书,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

  “还要保‘健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克宁说,目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一部分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农产品品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要努力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从源头上保证耕地环境健康,从而确保绿色的耕地产能。

  郧文聚建议,当前,要加快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认证制度。为充分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的基本权益,应尽快颁发或换发耕地的“一簿两证”,“一簿”即户口簿,就是颁发给村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两证”即“身份证”和“工作证”,就是颁发给村集体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颁发给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民说:“手里有证,心里踏实。”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由于缺乏后期管护,过一两年道路、水渠就出现破损,也没人维修;有的项目验收的时候没有业内专家真正实地探测,实际上生产能力并不达标,更谈不上“高标准”;还有的在生态边界整治的土地由于耕种成本太高,农民不愿意种。有极少数农村,架上高压线几天电线就被偷走了,水泵也不敢在井里放着,这都需要有人管护。

  “如果因后期管护不到位,使投入大量资金的土地整治不能长期发挥实效,群众得不到实惠,实在可惜。”郧文聚说,要让土地整治项目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一是建设标准必须达标,按照30年—40年工程寿命进行设计和投资;二是要建立建后管护机制,现在,有的地方按照每年每亩50元的标准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维护基金,有的地方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收益人联合组织,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办法都不错;三是要加强监管,建立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永久责任制度,明确和落实工程建设人、管护人的长期责任;四是建立土地整治后评价制度,在工程完工后的第5年、10年、20年、30年,进行抽样评价,督促管护工作落实到位。(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 晏)

2012年6月26日

图片
关于本站|广告服务|汇款方式|招聘信息|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800-869-1298 传真:0791-86318836 E-mail:chinalands@chinalands.com
中国土地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赣ICP备10000705号